法学院

公告动态

学院动态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分享会

日期:2025-05-19    点击:

5月16日,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法律系、知识产权系教工党支部联合顺利举办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分享会。本次活动是“法学核心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研究团队”基层教学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聚焦法学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温慧辉副教授、刘义教授分别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维度分享了宝贵经验。

温慧辉以《法学课程思政的存在问题与实践创新》为题,系统梳理了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逻辑。她认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最终检验标准是学生是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然认同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法学教学自带思政元素,主要包含微观层面的思政元素渗入、中观层面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安排、宏观层面的精神引领与灵魂唤醒三个层次。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理念碎片化、资源碎片化、主体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问题,解决之策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第一,在建设路径上,规划“信任、协调、整合、参与”的四位一体整体建设路径;第二,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中国本位的设计思路,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以“四有”(有法理、有情理、有道理、有事例)为核心,采用“四用”教学法,用法治人物的经历感染学生爱国情怀,用优良传统的内涵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用法史的兴衰成败激发学生法治信仰,用法律故事的温情唤起学生职业修养。第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加强师生、生生线上线下的深度互动。

刘义教授以《中国立场、法域贯通、多轨协同、砥砺品格——<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题,呈现了其对宪法学教学改革的系统化探索和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创新性思考。他指出,法学课程思政的两个教学痛点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启发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如何使自带思政内涵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德法兼修”的综合素养。改革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确立课程思政育人“四个以”的指导思想,以精到的专业思想感染人,以自然的思政映射造就人,以丰富的教学方法吸引人,以鲜明的中国立场鼓舞人。二是明确新时代法学核心课程思政育人的双面教学目标,精准呈现“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的“德”与“法”的具体要义,细化为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两个方面。三是实施“五位一体”的具体举措,明晰德法兼修的综合素养结构,细化“德法兼修”的具体要义,重塑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融入思政观测要素的课程考核。四是坚持“研教练赛”多轨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路线,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训练,以训练促竞赛。他希望,“法学核心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研究团队”紧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经过第一个建设周期的努力,把法学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坚持中国立场、共话法律学问、砥砺法科品性、促进教学对话”的有效平台。

在互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思政评价标准”“协调机制构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副院长徐楠轩教授在总结时指出,两位教师的分享证明,课程思政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当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法学教育才能真正回应“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变局交织,法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法兼修”接班人的战略使命,此次交流呈现的不仅是教学理念、方法的创新,更是学院全体教师对“经师”与“人师”统一的自觉追求,唯有让法治信仰与家国情怀交融共生,才能托举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