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使者协会举办“绿色生态”植树活动
日期:2025-04-02 点击:
3月24日上午,中国计量大学东校区弘德楼旁热火朝天。30余名师生齐聚于此,挥锹培土、提水浇灌,共同种下了15棵枇杷、海棠与花石榴树苗,为校园再添一片生机盎然的花果园。本次活动由自然使者协会和法学院团委主办,这是继去年在校园里种植了10颗果树后,自然使者协会成立以来再次组织在校园内开展植树活动。
自然使者协会成立于2023年9月,是由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指导的志愿公益类社团,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与投身环保实践相结合,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理论宣讲、科普宣传、创新实践等方式,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助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环境领导力的自然使者和绿色先锋,为推进中国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锹一镐见真章
植树的前一周,自然使者协会的小伙伴通过微信推文做了预热,向同学们征集想要种植的树苗,收获大家在评论区的积极留言点赞。与此同时,植树活动的微信群里也十分热闹。“海棠适合杭州的土壤吗?”“花石榴的病虫害如何预防?”……协会负责人提前在微信群里给同学们布置了植树小任务,带领大家一起查阅植树的相关小知识,提前了解种植树苗的习性、预演种植步骤。
“植树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尽管前期已经充分学习了植树攻略,实践环节仍挑战重重。植树现场,同学们分组明确,在后勤老师们的指导下手持锄头和铁锹开始松土挖坑。看似简单的力气活,却难住了不少同学。工具不称手、土壤难以撬动、挖的树坑深度不够。面对这些小状况,同学们纷纷向现场的后勤老师虚心请教,大家互相帮忙。
每组同学选好自己心仪的树苗,解开树苗根部的覆膜,将树苗轻轻放入坑中,一人扶正树干,其他人回填土壤,边填边踩实。就在大家准备进入浇水环节时,后勤老师们发现很多组同学填土时不够扎实,使得树苗站立不稳,出现倾斜;还有小组的同学填土过实,没有给树根留出补水的空间。老师们耐心地向同学们示范如何正确挖坑和填土的方法,同学们聚在一起,分享经验,和老师们探讨学习,那些文字中的“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更为直观。
为树苗提供保姆式养护,接地气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在亲手种植的树木旁,同学们分组围聚,用相机定格下这充满成就感的瞬间。
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纷纷加入树苗认养,打算为树苗提供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保姆式服务。在未来,这些树苗也将与同学们一同成长,见证他们在计量的求学历程。自然使者协会的法学专业24级研究生热米拉说,“种树只是起点,浇水、防虫、记录生长……这些日常养护才是我们需要在接下来坚持打卡的,希望我们种下的枇杷树能结出果实,成为校园里真正的‘团宠’!”
植树活动不仅为校园增添新绿,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植树,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绿化校园的过程,还在实践中学习了物种和绿化知识,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同学们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自然使者协会指导老师、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虞伟说,植树与自然建立了情感连接,既是生态文明实践,也是对自然的投资,同学们亲手在校园里种下树苗,对树木的感情毕竟不一样,你会觉得这些树跟你有强关联,会更加关注它的成长。每当你走过那片树林时,当你很骄傲地向其他同学分享植树时的欢乐时光,那么也就不自觉地强化了自然保护意识。
图片来源:自然使者协会